Sunday, March 19, 2006

蘋果批:壟斷令官僚生補鑊心態

香港經濟神話,簡單地說是由一個完全沒有天然資源的窮地方,在三四十年間發展成一個可以媲美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地方。當年香港不但缺乏天然資源,其實資金和營商條件都缺乏,有的只是大量廉價的勞動人口,和一個不會事事都管的小政府。

有效的資本分配,不但可以成就積極進取的創業者,亦會釋放勞動人口潛在的生產力,提高人民的薪金水平。香港經濟增長最高速的七八十年代,香港人生活水準提高,全賴一套活躍澎湃的資本分配機制。當時香港的資本分配渠道百花齊放,反映了政府不但相信投資者會經過深思熟慮才作出投資決定,而且還絕對尊重投資者才是決定資本去向的最佳舵手。

如果當年的香港政府以保護投資者為名去作出任何所謂的監管,箝制投資者的作決定的自由,結果只會令到「香港號」行駛的速度減慢,令到香港人生活水平進步的速度拖慢,香港人也沒有機會享有今天的繁榮富庶。

歷史已經證明,金融市場是整個資本分配機制的關鍵之所。雖然大部份的創業者都不會到股票市場去集資,但是百花齊放的金融市場始終為創業者實在地提供了集資渠道的選擇自由。一個真正的自由市場,建基於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則,就是政府尊重市場上買賣雙方的決定,而交易之後的成敗得失亦要買賣雙方自行承擔。雖然有人可能認為,像牛頭角順嫂那類型的投資者是需要政府出手去保護,但可以相信牛頭角順嫂每天買菜買肉,難道買股票這樣的重要投資會輕易決定?
八十年代末,經過四會合一之後,香港股票市場的當權者可以停市四天,政府便開始背離了上述的原則,所有的政策美其名為保護投資者,不過其實都是為了增加官僚權力,讓政府可以介入投資者活動自由而設的控制。

時至今天,政府製造出來的監管官僚,已經將香港股票市場傳統為創業者提供機會的功能,變成資本主義的動物園,養著各式各樣的「受保護物種」。四會合一之後才面世的公司,亦比以前更難享用到市場的養份,因此香港的企業亦沒法壯大。當百花齊放的金融市場被一個怕「揹鍋」的壟斷性官僚制度取代,不少中小企的僱員因為企業無法壯大,潛在的生產力亦不能盡情發揮,因此工資增長被拖累,令生活水平亦無法提高。

昨日證監會就認股證市場提出六點針對性官僚「補鍋方案」,亦反映了現今政府官僚對香港的金融市場是否百花齊放毫不在乎。今次的補鍋方案主要針對自2002年之後引進的認股證莊家制度,政府當年強行推行莊家制,是為了解決之前認股證交投量偏低的另一個補鍋方案。

當年本來沒有官僚多此一舉,其實只消取消繁瑣的監管限制,類似莊家制形式的活動一樣會出現,甚至比現在的官僚式莊家制更有效。更根本一點的問題,就是香港的唯一交易所壟斷市場,也缺乏正面競爭。不要說甚麼認股證,其他的金融工具也會迎合市場需要而自動出現!那用馬時亨和David Webb 等自高自大的控制式計劃經濟信徒指手劃腳說三道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